您好,欢迎光临爱去小说网(www.txtzw.net)-- 热门排行--让【“爱”去】给你选一本书吧(^.^)
手机站:m.txtzw.net

北宋穿越指南 第1113节

作者:王梓钧
次日,太上皇去视察胡氏的纺织工场。
这家纺织工场,有三百多个织工,清一色的全部为女性。
机器为脚踏式织布机。
胡氏纺织场主说:“最初山东那边织造棉布,是用麻布、丝绸织机来改的。但棉纱纺布又有不同,以前的老办法很多时候不适用。琼州、南洋、印度等地也织棉布,圣天子派人去各国各地打听,最后由工部伎术官改造出现有的机器。”
印度棉纺织业虽然极为发达,但他们的织布机真的很落后。
印度人使用的是腰机,必须坐在地上织布。非常亏腰,效率低下,而且不能做出复杂的提花等工序。
历史上,是黄道婆从海南学来技术,然后再改进各类机械。
胡氏场主继续说道:“工部伎术官改进之后,山东匠人又有改进,江南匠人继续改进,最后造出来的就是眼前这种。”
朱国祥仔细观察,发现这种织布机比较原始。
当然,朱国祥眼里的所谓原始,其实已经吊打棉纺织业发展了上千年的印度!
印度那边就很奇怪,干什么都喜欢蹲着或坐于地面。他们的棉布织机,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出现了,却始终是坐在地上纺布,一直到进入工业时代都未再突破。
不觉得累吗?
就像切菜的时候,明明可以站着切,在桌上放一块菜板,省时省力还卫生。印度传统切菜方式,却非要坐在地上,用刀子慢慢的削,或者随便找个东西垫着切,或者干脆用手心当菜板切。
“你这里不纺纱?”朱国祥问道。
胡氏工场主说:“有专门的纺纱场,小民从纺纱场买来棉纱纺布。也有一些棉农,在自己家里纺纱,然后卖到小民的织布场。”
朱国祥点头:“这样也好,各司其职,可提高工效。”
胡氏工场主说:“纺纱之前还要轧棉、弹棉。刚开始没有搅车,须得手剥去籽。后来伎术官发明了手摇轧棉机,山东匠人改进为手摇加脚踏,江南匠人又改进为搅车。”
这种发展方式,并非谁比谁更聪明。
不管是轧棉机还是棉布织机,最初都是由朝廷出面,通过海商打听各国技术,再聚集一批工部伎术官改进。当时山东棉纺织业最兴盛,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山东匠人再改进工部技术。
后来棉纺织中心转到江南,山东那边受到压制,而且受气候条件限制,于是变成江南匠人在生产活动中继续改进。
每一次改进,都让纺织效率成倍提升!
甚至是一次性提升好几倍。
跟蒸汽机结合?
抱歉,现有的纺织技术,还不配使用蒸汽机。
甚至不配使用水力机械。
水力麻纺机已经渐渐普及,导致麻布价格不断下跌。高丽人以前稀罕的麻布,大明海商一船船廉价卖过去。现在高丽并为朝鲜省,那里的普通百姓也不用光屁股了。
但棉花纤维太短,水力纺棉纱容易断,更别提用蒸汽机纺棉纱了。
一是要突破纺纱技术难题,二是要培养更优质的长绒棉。
朱国祥对胡氏工场主说:“你们这些纺纱和织布的商贾,可以悬赏让匠人继续改进嘛。《大明律·工律》已经颁布了专利法,一旦改进,朝廷会保护你们的利益。”
“一直在尝试改进。”胡氏工场主其实心里在吐槽。
棉纺织相关专利,已经打扯皮官司十几年。那几个匠人虽然也捞到一些钱财,但被官司搞得心力交瘁,甚至还遭到了人身威胁。
最后,匠人们纷纷把专利卖断给大商贾,由有钱优势的大商贾来慢慢打官司。
可即便是大商贾,跨府县打官司也极难,就更别提什么跨省打官司了。
第1129章 经济确实日渐繁荣
太湖之上,泛舟游玩。
朱国祥对此兴致盎然,还告诫本地文武,不得驱离商船和渔船。
当然,太上皇虽说不让扰民,苏州府官员却不能不管。
大量官差换上平民衣服,跑去商船和渔船上盯着。
商船被勒令不得靠太近,赶紧载着货物运过去,千万别扰了太上皇的兴致。
渔船不但可以正常打渔,偶尔还有一两艘,被官差指挥着靠得近些。最好渔翁能够一边撒网,一边朗声唱着渔歌小调,太上皇听到、看到了肯定喜欢。
“咦,那边都是什么?”朱国祥突然指着前方湖面问。
县令想要回答,话到嘴边又连忙咽回去。
不能抢了知府的风头啊!
知府陈在庭介绍说:“回禀上皇,那一片是养湖珠的。”
“原来如此,”朱国祥非常高兴,问道,“本地官府是否有管理?”
陈在庭解释道:“太湖周边府县,各自划定了湖界。又在各自的湖界,划定了养珠区域,大规模养珠须得扑买。也有小规模养珠的,官府并不保护。”
也就是人工养殖珍珠的大户,需要向官府承包湖域,并获得官府的全力保护。
小打小闹的养殖珍珠,属于非法行为,但官府懒得去管。如果出了什么问题,比如珍珠被盗采,也别想着去官府告状。
朱国祥问道:“前宋也是这般吗?”
陈在庭说道:“前宋自有许多豪强恶霸,瓜分太湖占为己有。别说养珠了,就连渔民打渔,也要先给豪强交税。”
其实,大明刚开国的那几年,太湖依旧被那些豪强霸占。
直至朝廷搞退田还湖工程,由于初期进展不顺利,太湖周边府县主官全部被罢职、降职。新到任的府县主官战战兢兢,全力配合工部派来的治湖官员,顺手把豪强劣绅给抄家二十多户!
太湖地区,一下子就清朗了,太湖渔民和珠民也终于过上正常日子。
陈在庭非常有眼力劲,他早就安排几个养珠大户,在附近的湖面上乘船等待召见。
很快,养珠大户就被招来。
那些家伙一个个都是有钱人,但为了迎合太上皇,全部穿着棉布衣服。不显奢侈,也不穷困,恰到好处。
朱国祥问了几人的姓名,又问起人工珍珠的市场情况。
一个陆宜兴的养殖大户说:“托两位圣天子的福,养珠越来越赚钱了。这些年来收购珍珠的商人,不但把湖珠在国内卖,还有很多运到港口卖给海商。”
另一个叫苏怀的大户说:“卖去海外的湖珠,跟国内的也有所不同。海里也能采珠嘛,他们对普通珍珠不稀罕。但要是能养成各种形状,海外之人却喜欢得很。尤其是佛像珍珠,在海外最受欢迎。也有许多不知名的神,听说是婆罗门教的菩萨,有商人专门带着神像来预定。”
朱国祥听得直乐,这种搞法确实很赚钱。
从印度到南洋,普遍信仰佛教和印度教。一个珍珠长成神佛模样,自然让信徒们趋之若鹜,多少印度王公点名要这玩意儿,于是商人就拿着神像来太湖定做。
先雕刻出模子,再塞进蚌里,养着养着便成了神像珍珠,商人运去印度必可卖出高价。
刚开始是天价,近年来交易数量增多,价格稍微变低了一些。
朱国祥跟养珠大户们交流一阵,坐船继续朝西北方而去,常州知府早已带着官吏在那边等待。
太上皇有些饿了,被常州知府请去用膳。
登陆点是一个市镇,朱国祥沿街扫视房屋:“这里许多店铺都是新建的?”
常州知府王克家说:“回禀上皇,此镇名叫下邾镇,十多年前只是一个渔村。而今大明正值盛世,人丁兴旺,工商繁荣,下邾村也因湖边码头而汇聚成市镇。”
市和镇,最初是不同的。
从先秦到隋唐,做生意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售卖。朝廷划定了专属区域,而且还会派来收税人员,必须到指定区域合法经商。
随着生产力发展,原有的坊市制度在北宋瓦解,且乡村地区也形成更多的草市。
以上说的是市,镇同样也在变化。
镇最初就是军镇的意思,那是真要驻扎军队的。到了北宋,镇转化为“准行政区”,跟场、监、寨、堡一样,通通都派驻了官员。
这些镇、场、监、寨、堡,根据各自重要性的不同,从副州级到副县级都有。
在远离战争前线的区域,北宋的市和镇渐渐同化,开始被统称为“市镇”。但又没有完全同化,因为镇依旧保留着辖区,一般管辖着方圆五里范围。
最牛逼的镇,管着方圆四五十里,已经跟县级行政区差不多了,而且存在有大量的镇属官吏。这种镇的主官,品级比县令还高。
这二十年来,大明朝廷进行了一系列行政改革。
寨、堡被大量取消,当地驻军遭到缩编,多余部队迁往新收复的国土。
场、监也消减合并,取消场监官员的民政权。相当于从原来的“准行政区”,彻底变成了国营企业或税收机构,把当地百姓的管理权归还给州县。
镇却是被加强了“准行政区”属性,并与地方草市属性合并。少数一些经济发达的镇,被确立为副县级行政区,并且挤占了乡的生态位——乡是不设官员的。
现在的副县级镇,朝廷会派驻低级的品官,这种镇直接吞并乡级辖区。
一般的镇,没有行政辖区,它依旧属于某某乡。朝廷会派出税吏,但税吏不在镇上常驻,只在固定赶场天跑去征店铺的坐税,甚至不对流动小商贩们收税。
千万不要小看这种行政改革,它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全国市镇数量激增,乡镇经济获得空前发展!
当然,乡镇经济发展的主因,还是人口增长和农业进步。
人类历史是螺旋上升的,这种上升也包括工农商业。
唐宋元明清几朝,除了元朝有点奇葩之外,其他各朝的工农商业都遵循这种规律。清必然强于明,明必然强于宋,宋必然强于唐。
你说明清的商业不如宋朝繁荣?
那等于在侮辱明清两朝老百姓的智商!
商业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和工业的技术进步。单位土地能生产的粮食变多,就可以养活更多人口,而城镇和农村人口的增加,又会提高商品需求和推动手工业进步。
朱国祥不但带来了玉米红薯,而且还广置劝农官促进了原有农业发展。
现在的大明,北方普遍两年三熟,南方普遍一年两熟。
这种所谓的一年几熟,并不是专指主粮,也可以是油菜、大豆等重要经济作物。
如果按照正常的历史发展轨迹,想要做到北方两年三熟、南方一年两熟,那必须到了明代中期才能达成目标——这种农业进步,也是明代中后期工商业迅猛发展的必要前提。
常州知府王克家说:“从大明开国到现在,常州府成规模的市镇数量,已然增加了五成有余。好多农民不再去县城府城,而是就在老家的市镇做工。这个下邾镇就发展得很快,依托太湖养珠业,老百姓愈发富足了。”
苏州知府陈在庭不愿落下风:“苏州府的市镇数量,却是增加了七成有余,而且工场数量尤其多。”
“苏州本来就更富,好意思跟常州比?”王克家吐槽道。
陈在庭反问:“为何不能比?是你不敢比吧。”
王克家说道:“我若去做苏州知府,那里必然更加繁荣富庶!”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不让江山[精校版]秦吏[精校版]国士无双[精校版]极品家丁[精校版]铁器时代[精校版]庆余年[精校版]世子很凶[精校版]天可汗[精校版]铁骨[精校版]大唐第一世家[精校版]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绍宋[精校版]宰执天下[精校版]篡清[精校版]步步生莲[精校版]三国之小兵传奇[精校版]革宋[精校版]十国千娇[精校版]宋师[精校版]娱乐春秋[精校版]黑道特种兵大明帝师枭臣[精校版]大唐第一家丁[精校版]乱世宏图奋斗在盛唐永历四年[精校版]谍影风云(民国谍影)[精校版]大汉帝国[精校版]北宋穿越指南覆汉[精校版]大明国师明末边军一小兵[精校版]外科医生的谍战生涯北地枪王张绣[精校版]小阁老[精校版]我的二战不可能这么萌[精校版]骗了康熙带着系统来大唐[精校版]晚明[精校版]回到明朝当王爷[精校版]人在大宋,无法无天三国:开局误认吕布为岳父满唐华彩银狐[精校版]窃明[精校版]梦回大明春[精校版]上品寒士[精校版]晚唐浮生民国投机者汉祚高门[精校版]带着仓库到大明[精校版]大魏宫廷[精校版]天下[精校版]佣兵的战争[精校版]国策[精校版]我要做皇帝[精校版]谍影凌云明末大军阀秦功明天下[精校版]吕布的人生模拟器[精校版]大明文魁[精校版]民国之文豪崛起[精校版]唐砖[精校版]萌娘三国演义[精校版]红楼之庶子风流[精校版]1852铁血中华[精校版]大宋的智慧[精校版]大明嫡子人在贞观,科学破案调教太平洋[精校版]大国相[精校版]我是一个原始人[精校版]汉乡[精校版]逍遥小书生[精校版]花与剑与法兰西[精校版]大官人[精校版]锦衣杀明[精校版]初唐峥嵘大明崇祯最后的忠臣妻妾成群国色生枭三国之名门公子绝色凶器天下枭雄[精校版]抢救大明朝[精校版]长宁帝军[精校版]寒门枭士[精校版]庶子风流[精校版]孺子帝[精校版]命运的抉择[精校版]李治你别怂我的姐夫是太子箱子里的大明唐人的餐桌天可汗唐玄宗我非痴愚实乃纯良[精校版]宋北云[精校版]
【历史军事】最新入库:北宋穿越指南满唐华彩骗了康熙风雨大宋外科医生的谍战生涯大明崇祯最后的忠臣篡清:我初恋是慈禧人在大宋,无法无天独治大明红楼道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