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文武官员想要跟随,被朱国祥打发回去办公,只留下文武主官全程陪着。
次日,事先进行局部戒严,扬州文武引着太上皇闲逛。
扬州知府叶义问的政绩还不错,否则也不可能调来这里当官。
但军事方面肯定不行。
历史上,他成功预测金兵南下,建议南宋朝廷早做准备。结果完颜亮真来了,南宋君臣认为他通晓兵事,于是让他督师抗金。
他说起来头头是道,真正掌兵却各种骚操作,很快就被罢官扔去提举道观。
登上扬州北城楼,叶义问指着城外说:“扬州这些年愈发繁华,但人口多了不便管理。臣拟增筑北面城墙,并规整新城区的街道,只要成功留任就可动工。”
“为何需要留任才能动工?”朱国祥问道。
叶义问说:“跟那些百姓谈搬迁安置就花了两年时间,臣三年任期将满,须得留任才可执行。否则的话,下一任知府来了,还得重新再谈过。”
朱国祥听得明白:“城外多有不听话的富户?”
叶义问点头:“除了富户,还有官宦人家。大明第一科进士李易,其家宅和田产就在那边。李家人已经谈妥了,给他们置换南郊一片地皮。被迁走的南郊百姓,一些搬去更远的乡村安置,一些愿意进城就分给房屋。”
扬州的情况比较特殊。
北宋的扬州城,面积比唐代扬州城更得小。
五代时这里被屠城洗劫好几次,甚至连大片城墙都被扒了。后周时又毁一次,重建和增筑时都面积不大。
随着人口日渐增多,城外房屋乱七八糟毫无规划,早些年甚至还有大片耕地。
而且官员和富商家庭也极多,拆迁工作极为困难。
不仅如此,扬州城外还有军队驻扎地。想要拆迁,还须获得兵部批准。
叶义问说:“臣在增筑扬州城的时候,打算恢复唐代罗城那一片,直接让扬州城区面积翻倍。扬州有钱也有人,完全可以那样增筑。”
朱国祥微笑点头,并未多说什么。
按照叶义问的增筑之法,扬州的城区面积,将一跃超过省会楚州城。
那个时候的扬州,才是完全体的扬州,而非现在这样城市拥挤,放眼城内城外各种脏乱差。
逛了一阵,朱国祥想游玩瘦西湖。
结果扬州没有瘦西湖,只在主城西北有几片水洼,而且水洼之间还没彻底连通。随着附郭居民变多,大量生活污水排入,水质恶化隔老远都能闻到臭味。
朱国祥站在自己心心念念的瘦西湖旁,捂鼻看着那浑浊不堪的水洼,美好幻想如玻璃般瞬间碎裂一地。
老子的瘦西湖啊!
朱国祥痛心疾首的对叶义问说:“确实该借着增筑城池,好生整治一番。堂堂扬州,怎能这般模样?这几片水洼,也可以连成一片,种些藕荷以娱百姓。杭州有西湖,扬州也可以有瘦西湖。”
叶义问大喜,当即让人拿来纸笔,请太上皇题写“瘦西湖”三个大字。
有了太上皇的墨宝,他留任扬州知府就稳了,一切拆迁工作也能更顺利,包括说服兵部拆迁扬州军营!
朱国祥又问:“二十四桥在何处?”
“那边。”叶义问指着西边。
唐代的二十四桥,就在扬州西城墙外,如今已快要变成郊外了。
二十四桥附近,到处是随意搭建的民居。
哪还有半点诗情画意?
太上皇突然就不想逛扬州了。
第1128章 资本主义萌芽?
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朱国祥还未离开扬州,梅雨季节就来临了。
梅雨挺浪漫,有风湿病除外。
沈有容和另外两个太上皇妃,默默忍受着风湿疼。但很快被朱国祥发现,只能派侍卫先送她们北归,等梅雨季过了再来南方汇合。
沈有容在北方的时候,风湿病一直不严重,甚至都没怎么当回事儿。可到了扬州,被梅雨一激,疼得翻来覆去整宿睡不着。
时晴时雨。
朱国祥坐在凉亭之中,迎面吹着微风,环顾周围景色。山上的寺庙,山下的城池,还有那隐约可见的运河,全部笼罩在朦胧烟雨之中。
这感觉太惬意了,仿佛自己置身于一副山水画。
待得雨势稍歇,天地更加澄净。朱国祥兴致愈隆,踩着打滑的泥泞山道,跑去山下学苏轼醉酒卧舟。
他一脚深一脚浅的下山,好几次差点摔倒,看得陪同人员心惊不已。
偏偏太上皇还不让旁人搀扶,非要自己拄杖徐行。
谨慎了两辈子,朱国祥难得任性一回。
一直在扬州逗留到梅雨季过去,队伍终于启程继续往南。
长江突发洪汛,众人在瓜州镇又停半月。继而从瓜州渡过江,朱国祥留在润州(镇江)城不走,打听到今年洪灾不严重才继续南下。
一路游玩到了苏州,沿途城镇多有纺织作坊,规模最大的竟雇工好几百,这个发现让朱国祥非常高兴。
他在苏州接见官员,问起江南这边的具体情况。
苏州知府陈在庭是四川仁寿人,他对朱国祥说:“改稻田为棉田者,随着朝廷放宽限制,这几年是愈发的多了。即便棉田的赋税更重,农民种棉花的收入,也至少比种稻子高两三成。现在棉田赋税也降了,跟稻田赋税一样,农民种棉就赚得更多。”
朱国祥是专业人士,点头赞许:“棉稻赋税一致最好,朝廷不能用税收来扰乱农事。”
棉稻赋税如果不同,不但官府收税混乱,农民种田也拎不清。
不同区域,不同土壤,怎么耕种应该因地制宜。
如果平时舍不得施肥,又或者地力较贫的土地,最佳耕种方式是两棉一稻。即种两年棉花,再种一年稻子,再种两年棉花……如此交替循环,只在种稻时施以粪肥、豆粕,在培养地力的同时还能减少病虫害。
如果舍得多施肥,又或者极为肥沃的农田,则可以三棉一稻。
亦有农民,喜欢一棉一稻,甚至轮种麦子或油菜。
这么复杂的种植方式,如果朝廷给棉田收重税,必然打乱农民的耕种计划。
一刀切,要不得。
朱国祥又问:“大量改种棉花,粮食可以保障吗?”
陈在庭说道:“洞庭湖周边区域,稻米产量逐年增加,可以填补江南粮食空缺。而且,这几年从海外运来的粮食也变多了。”
以前海贸不那么卷,商贾看不起买卖粮食那点利润。
但现在海上贸易竞争激烈,越来越多海商愿意贩运粮食。虽然赚得没那么多,但只要错开粮食丰收季节,运到沿海各省贩卖是稳赚不赔的。
其中甚至包括台湾!
历史上,台湾在清朝中期得到大开发,那里的粮食根本吃不完。清政府对台湾管控严格,但依旧挡不住台湾粮食外运,甚至经常有走私到天津售出的记录。
什么海上漕运风险大,完全就是扯淡。
海商敢把台湾水稻走私去天津,若无足够利润他们会愿意吗?这可是走私!
如今的台湾(包括澎湖列岛),户籍人口已经增涨到五万余,主要人口是迁徙过去的福建疍民及后代,另有好几千是台北地区的归化土著。
琉求国王(台北土著部落酋长)非常识相,先是归附大明,继而请求去除国号。换取朱皇帝封他为侯爵,并赐予大量布匹等财货,还获得上万亩土地的田契。
在台湾县令的诱导之下,这位酋长连土地都放弃了,举家搬去开封城内居住。朱皇帝又赐了一处开封豪宅、两间开封店铺,以及开封远郊八百亩土地。
如此优待,就是为了归化台北土著,并把土著转化为自耕农。
现在,台湾已经有两个县。
一个县在澎湖、台中地区,以大陆移民为主。
一个县在台北、桃园、基隆地区,以归化土著和留下来的淘金客为主。
聊了一阵粮食安全问题,朱国祥又说:“我从润州一路行来,发现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纺织工场,想必湖州、杭州那边也有不少吧。仅凭江南的蚕丝和棉花,能够供应给那些工场吗?”
陈在庭回答说:“鲁棉和楚棉,也会往江南这边运售。”
楚棉运到江南售出很正常,因为江南有更完备的纺织业体系。
但鲁棉南运是啥情况?
唐宋时期的山东丝、麻织业很发达,相关从业者可以转化为棉纺织啊。
朱国祥不太了解纺织情况,对此颇为好奇。
陈在庭回答说:“同样质量的棉花,在江南纺织出的棉布,普遍比山东那边质量更优。”
为啥更优?
陈在庭也说不明白。
在场的其他官员,同样无法回答。
于是,他们赶紧找来一位棉纺场主。
那位棉纺场主姓胡,见到太上皇极为兴奋,详细解释说:“可能是气候问题,山东沿海的棉布,就比山东内陆的棉布质量更好。济南周边府县种棉花的极多,但那些府县在纺纱织布时,棉纱强力不够,短绒多,飞花多,断头多,条干差。棉纱粗细不匀,棉结也多,纺起来很慢。”
说完,又补了一句:“这种情况,距离海边越远越明显,而且到了冬天就更明显。自从江南棉布兴起之后,就稳稳压住山东棉布。山东棉布卖不起高价,便有棉商把山东棉花往江南运售,再把江南棉布运回北方售卖。”
听完这位棉纺场主的叙述,朱国祥大概猜到跟空气干冷有关。
山东棉纺织业想要发展,必须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否则山东只能沦为江南棉纺织业的原料供应地。就算突破了技术难题,由于增加纺织工序,成本也比江南这边更高。
更何况,江南还有出海优势,棉布在外销时更加便利,山东那边是竞争不过的。
当然,现阶段的大明棉布,还是以内销为主,国内还有大片的空白市场。
等今后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棉布出口就会变得竞争激烈。棉农、棉商、布商、海商会形成利益共同体,迫切希望开拓更多的海外市场。
若是海外市场也趋于饱和,那就需要玩更多手段了。比如摧毁印度各邦国的棉纺织业,把印度棉布市场给抢过来。
不止是抢印度本土市场。
印度的棉纺织业极为发达,其棉布远销东非、西亚、中亚、东南亚……一旦把印度棉纺织业干死,大明棉布就有了更广阔的倾销地。
历史上,莫卧儿王朝穷兵黩武,为了榨取战争经费,自己把印度棉纺织业干废了一半。剩下的一半,是英国人用殖民手段干死的,而不是靠工业效率来抢走市场!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不让江山[精校版]秦吏[精校版]国士无双[精校版]极品家丁[精校版]铁器时代[精校版]世子很凶[精校版]庆余年[精校版]天可汗[精校版]大唐第一世家[精校版]铁骨[精校版]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绍宋[精校版]篡清[精校版]宰执天下[精校版]步步生莲[精校版]三国之小兵传奇[精校版]宋师[精校版]十国千娇[精校版]革宋[精校版]娱乐春秋[精校版]乱世宏图黑道特种兵大明帝师枭臣[精校版]大唐第一家丁[精校版]奋斗在盛唐永历四年[精校版]北宋穿越指南谍影风云(民国谍影)[精校版]覆汉[精校版]大汉帝国[精校版]大明国师外科医生的谍战生涯明末边军一小兵[精校版]北地枪王张绣[精校版]小阁老[精校版]骗了康熙带着系统来大唐[精校版]我的二战不可能这么萌[精校版]晚明[精校版]回到明朝当王爷[精校版]人在大宋,无法无天满唐华彩三国:开局误认吕布为岳父银狐[精校版]窃明[精校版]晚唐浮生佣兵的战争[精校版]梦回大明春[精校版]上品寒士[精校版]民国投机者汉祚高门[精校版]带着仓库到大明[精校版]大魏宫廷[精校版]我要做皇帝[精校版]天下[精校版]谍影凌云秦功国策[精校版]吕布的人生模拟器[精校版]明末大军阀明天下[精校版]大明文魁[精校版]民国之文豪崛起[精校版]1852铁血中华[精校版]唐砖[精校版]萌娘三国演义[精校版]调教太平洋[精校版]大国相[精校版]汉乡[精校版]红楼之庶子风流[精校版]大宋的智慧[精校版]大明嫡子人在贞观,科学破案天下枭雄[精校版]我是一个原始人[精校版]逍遥小书生[精校版]花与剑与法兰西[精校版]迷失在一六二九[精校版]大官人[精校版]孺子帝[精校版]锦衣杀明[精校版]名门[精校版]初唐峥嵘大明崇祯最后的忠臣天可汗妻妾成群国色生枭三国之名门公子绝色凶器抢救大明朝[精校版]长宁帝军[精校版]寒门枭士[精校版]庶子风流[精校版]命运的抉择[精校版]李治你别怂我的姐夫是太子箱子里的大明唐人的餐桌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