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爱去小说网(www.aqxsw.cc)-- 热门排行--让【“爱”去】给你选一本书吧(^.^)
手机站:m.aqxsw.cc

天官 第86节

作者:雁九
偏生自己没有手足兄弟,没有将老太太独自留在家乡的余地。
这可怎么是好?
换做其他人,可能会想着将原配留在老家尽孝,可官场之上女眷应酬,也是少不了的。到了广西上面还有布政使、左参政,他相信只要他们晓得杨氏身份,对他这个杨门女婿也会客气三分。
不只王青洪在想着这个问题,王崔氏心里也不安生。
即便她精神尚好,可到底上了年纪,哪里禁得起折腾?就是视三郎如命根子,她六月里也没有随着儿子一家进京,就是怕了路上奔波的苦楚。
别说是广西这等偏远之地,就是儿子去江浙、山东富庶之地做官,王崔氏也不想跟着去了。
儿子以送嫁为名,进京谋求起复时,王崔氏就想过儿子起复后会如何。原来的想法就是让儿子媳妇带了小孙子赴任,自己带着三郎在安陆。
没想到三郎竟然留在京中,入了国子监。
就为了这个,等儿子媳妇道家,王崔氏的脸色耷拉好几天。她虽是内宅妇人,可到底为官眷多年,晓得广西的缺不好,舍不得迁怒儿子;对于儿媳王杨氏,则是半点好脸色都没有。
王杨氏依旧孝顺如故,对婆婆的斥责刁难都忍下,最后还是王青洪看不过眼,为妻子辩白几句。
入国子监之事,是三郎自己求的。因当时王青洪尚未起复,用的还是杨家入监的名额。为了这个,王杨氏去求了娘家父母,还从嫁妆了收拾了不少好东西,安抚娘家的嫂子与弟妹。
王青洪本对妻子十分愧疚,所以就算孝顺,也受不得妻子再委屈。
王崔氏气的仰倒,对王杨氏三分埋怨,就成了七分,又想着王杨氏的伯父是首辅,若是真心提拔儿子,怎么会选了个穷乡僻壤之地的缺。
为了给媳妇添堵,她就将身边的大丫鬟碧云开脸,要给王青洪做姨娘。
王杨氏依旧不怒不恼,平平静静地吩咐人给碧云收拾屋子。倒是王青洪,不愿意妻子心里不舒坦,不肯抬举碧云做姨娘,吩咐只照通房的例。
王崔氏只当是王杨氏撺掇的,心中那七分埋怨就成了十分,终于忍不住开口跟儿子提及自己养老问题:“儿啊,我年事已高,谁晓得还能活几年,实不愿离乡背井,这次就不与你到任上。让你媳妇留在我跟前尽孝,你带碧云与侍书去任上,要是侥幸再添个一男半女,也是祖上的福气。”
侍书是王青洪另一个妾室,本是书房里侍候笔墨的丫鬟,前年王青洪与王杨氏夫妻冷战时抬举上来的,美貌温柔,这两年颇得王青洪的欢心。
王青洪听了,沉默不语,自己不带妻室带婢妾上任,这叫什么事?搁在同僚眼中,说不定要将自己当成好色之徒。另外没有王杨氏同去,谁替自己应酬布政使与左参政家眷?
王崔氏原本没有想要真将媳妇留在,这样说也不过想要折腾折腾儿媳妇,可是见了儿子的反应,不像往日那样孝顺,而是沉默以对,显然并不赞同自己的想法。
王崔氏心中生了真火,板着脸道:“洪儿不说话,莫非另有安排?”
王青洪只觉得头疼,但凡有两全之策,他也不会为此这许久。
他讪讪道:“过了十五才启程,现下说这个太忒早了些。”
王崔氏心灰意冷,摆摆手道:“出去吧,随你们怎么安排,老婆子我是不动地方。若是你真心疼我,就将三郎接回来。三郎天资聪明,老婆子就不信,不借杨家的光,他就中不得举人!”
王青洪从王崔氏房里出来,就皱眉沉思。
先前三郎提及要入国子监时,还真没想到王崔氏奉养之事。说到底,是他原本对起复的事情心里没底。江西官场,这一年来被清洗了几次。自己虽抽身的早,到底在江西做了十几年的官。
按照母亲所说,自己要赴外任,老母不能成行,留下长子在老家尽孝也说得过去。
只是三郎入监的名额,本是欠了杨家人情,从杨家子侄那里分出来的。如今未及三月,就想要退监,怕杨家那边也不好看。
可总不能不带妻子赴任吧?那几个妾室通房,红袖添香还罢,哪里是能打理内宅的,替自己应酬官眷的?
实在无法,只能对不住杨家,自己总不能不顾老母。
回到正房,王青洪便同妻子提及此事。他怕妻子拦着不让三郎退监,便先说王崔氏想要留她在安陆之事。
王杨氏面上未现急色,而是道:“老太太说的也在理,我是当媳妇的,我不侍奉老太太,谁侍奉老太太。”
王青洪见妻子想按照老太太的意思留在安陆,忙道:“那我怎么办?这一去南宁,谁晓得要几年,七、八年都是寻常,官宅需要太太打理。”
王杨氏闻言,为难道:“老爷说的是,可是老太太这边?”
王青洪道:“让三郎回来,他是长孙,本当替我在老太太跟前尽孝。”
王杨氏闻言一怔,随即低下头,半响方抬头幽幽道:“三郎才十三,自己还是孩子,哪里能照顾老太太?还是我留家里吧,老太太今年七十二,有许多事也当早预备下。”
王青洪皱眉道:“那我怎么办?带两个婢妾上任,让人背后讥笑好色无德……”
第123章 贤妇两全巧安排
王青洪只想着自己的难处,嘴里还在念叨着,王杨氏心里已经恨的不行。 .
三郎回乡?
丈夫怎么能说出口。三郎好好的孩子,天资聪颖,读书刻苦,如今因拜错师门的缘故,小心翼翼地,连科考考场上都要藏拙。
归根结底还是当年王青洪看着李御史在士林的名气,有心亲近,又放不下身段,才拐弯抹角地安排儿子拜师。没想到等到宁王世发,丈夫全然不顾当初是他安排儿子拜师,惊骇之下,还迁怒到儿子身上。
为了家人安定,对于儿子藏拙的想法,他本是点头的;可当院试结果出来,他又开始给儿子脸色。
也就是三郎,敦厚纯良,换做是个性子烈的,怕是早就父子生嫌隙。
回乡后,看族人的白眼?
王崔氏视三郎为命根子,王杨氏对三郎的感情丝毫不亚于王崔氏。
她早对夫妻恩爱不抱指望,全部心思都在几个儿女身上,哪里舍得三郎受苦。
安排儿子进国子监,儿子有舅家长辈照看,容娘也在京中,姊弟两个也能相互照应些。若不是安陆还有个王崔氏,王杨氏这个媳妇没有滞留在外的道理,她都想要留在京城。
不过,即便她跟着丈夫出京,也没打算随着丈夫一起去南宁赴任。
幼子四岁,她哪里舍得带儿子去那偏僻之地。听说那边汉人少,土人多,日子过得极苦,生个病了,连寻个好大夫都难,当地人信奉的多是巫医。
她也是四十多岁的人来,除了儿女,其他的都是虚的。但凡对儿女有半点不好的地方,她都会极力避免。
加上南宁离京城五千多里路,往来太艰难,还不如安陆便宜。为了她三个儿女,她说什么也不会随丈夫赴任。
她沉默了一会儿,无奈地叹了一口气,道:“老爷说的正是。侍书与碧云两个长得虽好,到底不是能上得了台面的人。即便我不能陪着老爷去任上,总要给老爷安排个妥当人才好。”说到这里,扬声吩咐门口的丫鬟道:“请冯姑娘与楚姑娘过来?”
门口丫鬟应声下去,王青洪好奇道:“家里什么时候多了个冯姑娘、楚姑娘?”
王杨氏道:“老爷忘了,临出京前,嫂子送了两个人给我,这两位姑娘,是嫡亲表姐妹,都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因家里牵扯到宁王案中,被抄家发卖。嫂子早年在娘家时,与她们姊妹的一位故去长辈是闺中好友,看在旧日的情分上,买了她们两个出来可京城人多眼杂,实不好安置她们姊妹两个,便托了我带出京安置。”
王青洪听了,脸色很难看,道:“既是逆贼之后,怎么好轻易收留?要是让人察觉,说不得咱们都跟着吃挂落。”
他是江西官场出来的,能保全自身已经侥幸,可不想再沾半点干系。
王杨氏诧异地看着王青洪道:“不过是家中多两个下人,只要安排的不出格,谁会计较?”
王青洪刚要说话,就听到门口丫鬟禀告:“太太,冯姑娘、楚姑娘来了。”
王青洪皱着眉,将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端起茶来吃了两口。
王杨氏道:“进来。”
跟着丫鬟后,两个年轻女子低头走了进来,面上带了几分惊惧。显然是听到王青洪“逆贼之后”那一句,怕被送走。
虽说这两人都低眉顺眼,身上穿着素淡,没有插金戴银,可年长的体态婀娜、端庄秀丽,年幼的身形娇小、雪肤凝脂,竟是一对难得的姐妹花。就是王青洪这见惯美人的,也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王杨氏对王青洪道:“老爷,这年长是冯姑娘,前南昌府通判楚志成的外甥女;年幼的是楚姑娘,楚家的幼女。”又对那两个姑娘道:“你们跟着我回来有些日子,还没见过老爷,今日就见见吧。”
说罢,她示意丫鬟取了两个锦垫,放在二人面前。
说是年长年幼,实际上年长的不过十七、八,年幼的十四、五岁,都是娇花一样的年纪。
姊妹两个老实跪了,齐声道:“见过老爷。”
声音甜糯,都是绵软的苏语,只这一句,就叫人身上发软。
王青洪的视线从姊妹两个身上移开,并没有开口说话,而是望向妻子。他心中有些疑惑,又有些期待。
王杨氏笑道:“老爷还不叫人起身。都是年轻女孩儿,老爷别板着脸吓人了。”
王青洪轻咳一声道:“起来吧。”
姊妹两个再次磕了头,才站起身来,依旧规规矩矩,低着头,端庄文静,不露半点轻浮之态。
这般气度,换身装扮,比一般人家的小姐还气派。
王青洪忍不住又看了一眼,心里念了念“楚志成”这个名字,倒是初次听闻,自己在南昌时,南昌府的通判并不姓楚,想来是自己离开南昌府后才上任的。不过能教养出这样两位小姐,想来楚家也是个不俗的。只是时运不济,受宁王拖累,抄家破族,可惜了了。
这样想着,王青洪心中早先的那些不快与嫌弃就化作了怜惜。
王杨氏看在眼中,挑了挑嘴角,吩咐丫鬟带两人带下去,而后就似笑非笑地看着丈夫。
王青洪被妻子看的讪讪,摸着下巴上短须,有些不自在。
王杨氏道:“老爷瞧着冯姑娘如何?因楚家太太身体不好,早年多是由冯姑娘帮着料理家务,对于官眷之间的往来,冯姑娘也颇熟悉。”
王青洪皱眉道:“慧娘,说这些作甚?”
王杨氏低着头,拿帕子拭了拭眼角,道:“我若有旁的法子,又怎么会说这个?若是三郎过了成童礼还罢,代替老爷与我在老太太跟前尽孝,没有人会说嘴。三郎今年才十三,自己还是个孩子,要是单留他在老太太跟前,老爷与我的名声还要不要?我的名声还罢,容姐儿已经出嫁,三郎的亲事总要等乡试后,五郎更不用说。老爷身在官场,如今已经如此艰辛,毕竟是独子,先前又有曾因‘养亲’致仕,要是被人扣上不孝的帽子,那可怎生是好?”
听王杨氏这么一说,王青洪也晓得自己先前的安排不妥当。三郎年幼,一日不行成童礼,在旁人眼中就是孩子。自己真要将老母与未成年的儿子留在安陆,就是将小辫子留在外头,等着别人攻讦。
可是妻子不同自己上任的话,外人会怎么看?
王青洪有些踌躇。
王杨氏道:“冯姑娘与楚姑娘奴婢的身份,除了我身边这几个,旁人都不晓得。即便不好将她们两个放良,可对外瞒着些却无碍的。”说到这里,顿了顿道:“可以说是我大嫂娘家那边的远亲,良家子,我给老爷求来的,外人也会多几分尊重。”
王杨氏的大嫂徐氏,系出名门,是已故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徐溥的孙女。徐溥是江苏宜兴人,将冯、楚二人说成是徐家那边的远亲,从口音上倒是差不多能对上。
王青洪有些意动,不过依旧有些犹豫,道:“这样安排好么?”
王杨氏想了想道:“既要劳烦冯姑娘为老爷操劳打理,多给些尊重为好,省的心里有怨不尽心。老爷,年前挑个好日子,在家里摆几桌酒如何?左右年节到了,老爷也要设宴款待亲友,抬举了冯姑娘身份也便宜。”
王杨氏想出的这个法子,是解决目前困局最好的法子。其实,官员千里赴任,留在原配在家乡孝顺双亲的大有人在。王青洪所担心的,不过是官眷之间的交往;如今冯姑娘端庄大方,又知晓官眷往来,那他还真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不过听着妻子只提冯姑娘,闭口不提楚姑娘,王青洪心里有些痒痒。
冯姑娘端庄是端庄,可表姐妹两个比起来,还是楚姑娘容貌更佳,更惹人怜爱些。
想到这里,对于妻子的话,他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而是答非所问道:“慧娘千里迢迢地带了她们姐妹在身边,总不会是为配给下人,原本是打算怎么安置她们姊妹?”
王杨氏轻哼一声,道:“原本的打算,老爷想不到?三郎年岁渐大了,家里的丫鬟乌鸡眼似的都盯着三郎,想要做三郎的屋里人,也不照着镜子看看配不配?难得见到两个品貌好的,我想着带在身边看几年,果真老实本分,以后就给三郎。三郎屋里有了好的,也就不怕外头的人勾着学坏。”
王青洪虽早已猜出些,可听妻子肯定说出这姊妹两个本是给儿子准备的人,面上不免有些发烫,想要多问一句楚姑娘,又不好开口。
王杨氏道:“楚太太身体本就不好,去年丈夫入狱没多久便病故。冯姑娘已经出服,算下来楚姑娘身上还带着一年半的孝。要不然的话,到底定冯姑娘,还是定楚姑娘,还要看老爷的心意。”
王青洪讪笑道:“慧娘做主就好。”
王杨氏皱眉道:“可是她们两个骨肉离散,姊妹两个相依相伴不容易,要是分开叫人不落忍。要是老爷不嫌人多,就也带了楚姑娘去。等到楚姑娘出孝,如何安置,老爷同冯姑娘商量着来。”
毕竟楚姑娘与冯姑娘是嫡亲表弟妹,既然表姐做王青洪的妾,那表妹留着也没什么意思。他们这样的人家,规矩最重,总不能差着辈分,将楚姑娘留给三郎。
王青洪也想到这点,只觉得提着的心终于放下,想了想道:“我是去上任,带太多女眷总是不好。若是带了楚姑娘,碧云与侍书两个就留一个在家。”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大争之世[精校版]唐砖[精校版]兵锋无双[精校版]血帅[精校版]北宋大表哥[精校版]席卷天下[精校版]锦衣为王[精校版]隋唐英雄芳名谱[精校版]大唐第一世家[精校版]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衣冠不南渡兵者为王[精校版]葬元[精校版]朝为田舍郎[精校版]帝国星穹[精校版]大明春色[精校版]革宋[精校版]战国野心家[精校版]唐朝小闲人[精校版]大清之祸害[精校版]锦衣王侯[精校版]北宋闲王[精校版]群英三国[精校版]隋末我为王[精校版]夜明[精校版]来到大唐的村官[精校版]铁血山河[精校版]回到秦朝当皇子[精校版]三国旌旗[精校版]天下节度[精校版]风流名将[精校版]山渐青[精校版]大宋权相[精校版]盗宋[精校版]步步生莲[精校版]我在春秋不当王初唐峥嵘始皇家的好圣孙思想门:先秦诸子解读唐农大明帝师大宋的最强纨绔子弟刺明[精校版]诡刺[精校版]星空之翼[精校版]科学家闯汉末[精校版]我是一个原始人[精校版]大唐孽子[精校版]舰载特重兵[精校版]覆汉[精校版]带着仓库到大明[精校版]我要做皇帝[精校版]明末边军一小兵[精校版]抗日之兵魂传说[精校版]小军阀[精校版]明朝第一国师[精校版]回到明朝做千户[精校版]大唐御医[精校版]山河英雄志[精校版]娇妻如云[精校版]三国之蜀汉我做主[精校版]大明嫡子李治你别怂曹操穿越武大郎天汉之国人在大宋,无法无天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出版书)天可汗奋斗在初唐乱世宏图1908远东狂人[精校版]铁骨[精校版]最强兵王[精校版]司礼监[精校版]小阁老[精校版]最后的三国2兴魏[精校版]明天下[精校版]刘备的日常[精校版]抢救大明朝[精校版]汉阙[精校版]韩四当官[精校版]如意小郎君[精校版]逍遥游[精校版]孺子帝[精校版]大秦帝师[精校版]大汉帝国风云录[精校版]辛亥大英雄[精校版]上品寒士[精校版]武林帝国[精校版]箱子里的大明穿越饥荒村落:种田空间拯救苍生权臣回到三国的特种狙击手虎狼大将超陆权强国易中天中华史:隋唐定局十国千娇顶级兵王特种兵王[精校版]
【历史军事】最新入库:带着网咖回1950年征途实录:启航1926天官唐朝好地主明末工程师九锡穿越饥荒村落:种田空间拯救苍生长安的荔枝横推亮剑无字史记(出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