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痴的眉头也皱着,过了好一会儿才像是下定决心似的起身,而后进了里屋。
等出来时,他手上已经多了个粗布包裹。
他打开包裹,露出里面两个紫檀盒子,道:“这两样是大师父所赐,我原想要做个念想。”
打了开来,一个装的是八寸高的羊脂白玉、观音立像,一个是半尺高、半尺宽的紫金弥勒。
即便不是古玩行家,可也能看出这两样确实算是好东西。
容娘终于晓得为何道痴没银子,也敢张罗开铺子。眼前这两样,都是积年的物件。
看着道痴不舍的模样,容娘笑道:“典当不好要价,具体能换多少银子不好说;要是这两样东西找个铺子,慢慢寄售出去,本钱也就够了。只是既是你想要留作念想。典当也好、寄卖也罢,都不怎么妥当。若是你信得着我,就将东西押给我,我借银子给你。可是亲姐弟、也需明算账,月利二分是少不得的。”
她哪里稀罕利钱,不过是怕道痴不好意恩白借她钱,才这般说。
道痴露出感激之色道:“太好了,谢谢大姐姐……这两样东西真要交到外头去我还真的不放心。”
这两样东西,是道痴前几日下山时从老和尚的秘藏中挑出来的。毕竟顺娘出阁在即,嫁妆是个大头。现下外人不知晓缘故等到顺娘出嫁,嫁妆摆在世人跟前时,总要有个说法。
拿出这些东西其他的银钱来路即便有对不上的,容娘与三郎也会以为是老和尚过去给他的si房银子。
果然容娘也想到此处,目光柔和下来道:“大师父是二郎的贵人,虽已故去,二郎也要记得这份恩情。”
道痴点点头,有些感伤。
容娘后悔提及这个,有些不好意思看道痴,起身笑道:“我们出来半日也该家去了。铺子的事你不用操心,趁着还在假中好生孝敬叔祖母。”
道痴应了,起身送他们出来。
容娘与三郎去上房告辞顺娘眼睛红红的,脸上泪痕犹在,随着道痴亲自将姐弟两个送出来。
道痴没有忘了那观音与弥勒,在容娘上车后,便将包袱递了上去。容娘看了道痴一眼,接了包袱,与三郎两个乘车离去。她心里却是寻恩,道痴是不是太容易信人了,就不怕自己藏了歹心,将这两样东西si吞了去。
三郎盯着那包袱,恨不得盯出个窟窿来。
容娘见他神态不对,道:“想什么呢?这么出神?”
三郎恹恹道:“大姐姐,祖母与父亲到底是怎么回事?连山居的老和尚,都晓得贴补二郎,祖母与父亲只是最初的时候走个过场,过后问也不问一句?若说父亲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还能说得过去;那祖母呢?难道真的因过继出去,心里就不当成亲孙子了?”
他被祖母带大,打小多受宠爱,若不是本xing纯良,加上王杨氏与容娘两个都盯着,早就娇惯的不成样子。
而今对比道痴的不容易,想着自己打小所受的一切,三郎羞愧不安之外,总觉得哪里不对。
“不是有句话“爱屋及乌’么?就算祖母不念着二郎是亲孙子,看在崔姨娘的面上,也不当这样不理不睬。”三郎不解道:“这一年多来,父亲还偶尔提上二郎两句,祖母却从未提及。甚至早先知晓我来看二郎,还生了好大的火。后来我再也不敢与她老人家说实话,这才好些。”
或许是因为崔姨娘没的早,这姐弟两个还是回乡后,冒出个庶弟来,才晓得家中早年还曾有过一个贵妾,是祖母的亲侄女。
当初因过继之事,外头说什么话的都有,王杨氏不愿儿女误听人言,跟自己离心,便对他们讲了自己当年所遭受的一切。
即便时隔多年,可重新讲述这段往事的王杨氏还是痛不yu生、无语泪噎。
容娘与三郎一直以为自家父母琴瑟相合,没想到还有纳妾的这段插曲。
都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是姐弟两个听完这段“纳妾史”也跟着心里发冷。
想想那个时候的母亲,早产伤身,被大夫诊断为难再有孕,还是因随着丈夫千里奔丧所致,两个嫡子紧接着随后天折。
对于一个母亲来说,这是多么残忍的事情。
可是没人体谅她天了嫡子,反而觉得她没了儿子,耽误十二房开枝散叶,不等出孝期,就定了贵妾。等到出服,新人立时被抬入府。
后来父亲起复,老太太借着孝道之命,打算安排崔姨娘跟着上任,要留下儿媳fu在老家尽孝。
结果,就在启程前,妻妾两下同时查出身孕,才都留在老家待产。
听着这往事,姐弟两个原本对二郎出继之事有些异议,也不忍在王杨氏跟前提及。
不管二郎无辜不无辜,他的生母确实曾害的自己母亲伤心难过。
姊弟两个心里都晓得,当年的悲剧,都是祖母偏执所致。
即便老人家担心家族子嗣之事,但凡有些人情味儿,可怜可怜媳fu,稍晚个一年、两年再提纳妾之事,王杨氏这边嫡子都生出来,自然也就不会弄个“贵妾”出来。
如今老太太又偏执上,他们做小辈的虽不好说什么,可心里很是不认同。
因老太太是尊长的缘故,他们即便不赞同老太太的行事,也没资格开口相劝。
今日三郎提及他的不解,听得容娘也跟着迷惑起来:“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何祖母会这般容不下二郎?若只是为了当年抛弃二郎,心里不自在,出继已经出继,不自在后应该剩开始愧疚。听母亲的意思,祖母当年是极疼爱崔姨娘,即便将二郎出继出去,也是咬着他刑克亲人这一条,好像是在为侄女抱不平。可是回乡之前,从没听祖母提及过崔姨娘,这又是什么缘故?”
说到这里,姐弟俩对视一眼,眼中都有些惊疑不定。
若不是“爱屋及乌。”就是“恨屋及乌”了。
莫不是崔姨娘当年有什么不谨之处,引得老太太厌恶,连带着她生下的孩子也不受待见。
难道二郎不是十二房的亲骨肉,才使得老太太容不下。
可是只道痴那与三郎五分相似的长相,就否定的这个可能。
当年,到底发生过什么?
容娘皱眉道:“祖母最看重的是子嗣,要是崔姨娘真做了什么让她生厌的事,那多半在子嗣上。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这些事情,若是不寻思还好,真要想起来,心里不免有些隔阂。
若是崔姨娘只是个死于产关、纯良无害的女子还罢,若是她真是蛇蝎心肠的恶毒fu人,那二郎是她的儿子,会不会类母?
容娘不讨厌这个庶弟,乐意纵容三郎与之亲近,前提是庶弟是知道感恩、无害的,可不是打算养条毒蛇在身边。
三郎没有容娘想的那么多,他只讪讪道:“听说有些人家,看到庶子庶孙聪敏,多会压制,不让越过嫡支去。祖母这样不念人情,是不是看出二郎聪敏能干,怕越过我去,才厌了二郎?”
容娘闻言一愣,想想还真有这个可能。
祖母最疼的不是儿子,而是嫡孙三郎,明晃晃地偏心偏疼。她这个孙女与五郎加起来,在祖母跟前的分量都比不过三郎一个。
可是答案会这么简单么?
去年道痴刚下山的时候,一个灰扑扑的小、和尚,哪里露出聪敏来?就是出继后,他们也没想过二郎会这般勤勉地读书,顺利地过了县试、府试。
去年的三郎,可是阖族闻名的少年才子。
只为了一个防范,就不要一个孙子,总觉得有些不对劲。
容娘眯了眯眼,等忙完当铺的事情,正可去探究探究往事,当年到底发生过什么。
没道理有什么大动静,母亲不知道,可是瞧她的讲述,当年似乎平静无波,不像有大事发生的样子……
顺娘被王宁氏开解一番后,不再说什么不要的话,只是望向道痴的目光,尽是感激感动。
日子平静无波,数日转眼而逝。
王宁氏与顺娘开始掐着手指头,等乡试的消息。
道痴则是觉得日子太清净了,有些不适应,仔细想了想,才发现好些天没有王琪的聒噪。
这太不寻常,以前放三日假,王琪都要往外九房跑上一趟、两趟,这次一旬下来没动静。
连王宁氏都开始念叨王琪,道痴正好几日没出门,想要出去透透气,便带了惊蛰,溜溜达达地到了宗房。
等到了宗房,道痴才晓得王琪早在八月十六,就随王珍去了武昌府。
道痴听了,不由后悔,之前听王琪说了一嘴,王珍中秋后去武昌府,主要是接二房两个考生。
他当时正为老和尚逝去之事难受,没心恩想旁的,听过就得。
若是当时留意些,央了王珍一起出行,也能见见世面。
可怜他来到大明这些年,就在安陆城打转转,最远的地方,就是梁王墓。现下说什么都迟了,算算日子,明日就是放榜之期……
第97章 姻亲登门议远行
武昌府距离安陆不到三百里,快马加鞭两日便能到了。因此,八月二十八黄昏,王珍打发回来报信的长随就到了安陆。
宗房在欢天喜地之下,不忘打发人四下报信。
外九房这边,随之得了消息,张庆和中了榜上有名,位列第二十三名。宗房的兄弟两个,一个第七,一个四十六。
不拘名次如何,单说这表兄弟两个都能榜上有名,已经实为不易。毕竟整个湖北地区的举人名额,每科不足五十人,录取率在百分之三、四左右。
安陆城过去应试的生员上百人,也只取中五个,除了表兄弟三人外,还有郑家的一个子侄,一个姓名不显的寒门学子。
对于张庆和这个名次,道痴觉得正好。若是张庆和上来就是谢元之才,那张家那边的人,说不定又有得挑剔这门亲事。
不过若是这个排名是张庆和正常应对所出,并没有临时怯场之利之类的,那他明年参加会试能取中的机会寥寥无几。
会试的录取比例,虽比乡试的要高,百中取七、八人,可是千里迢迢奔京城应试的,有几个没两把刷子,有的还是连续下场几科的老人。
张庆和与这些人相争,实没什么胜算。
不过会试之类的先不说,起码过了乡试也是好消息不是。
次日,王宁氏便预备了贺礼,带了道痴去宗房道贺。
王家的姻亲故旧,邻里街坊,该得了消息的都得了消息,贺客盈门。兄弟双举人,搁在谁家,都是体面的大喜事。
虽说本主还在武昌府谢师,可宗房这边已经摆开流水席。王家内外房二十多个房头,有头有脸的都来了。
王老太爷心情大好,嗓门都比平素响亮几分。
不过宗房这边热闹虽热闹,却因王珍不在的缘故,迎来送往中略显杂乱。老太爷发现不对,便提溜王青洪出来,让他出面待客。
王青洪父母官出身,做到三品参政,负责个流失宴,不过是玩儿似的,点了几个子侄管事、少一时便安排得妥妥当当。
族中太爷们见了,少不得又褒赞一番,又由王青洪提及三郎。
三郎与宗房六郎,都是明年参加院试,要是顺利,参加三年后的乡试。王青洪笑着听了,心里却越发不是滋味,不由自主地望向与子侄们一堆站着的三郎。
三郎旁边,站着个素服少年,即便只是看到一个背影,王青洪也认出那就是与自己父子缘薄的庶子。
他垂下眼帘,看了看杯中酒,只觉得嘴里发苦……
道痴被三郎拉过来说了一会儿话,便开口告辞。王宁氏会留在这边吃席,他还要往张家走一遭。
王琪不在,王六郎向来又不待见三郎,三郎呆着也无趣,听闻道痴要去张家,便念叨要一起去。
道痴被他央求的没法,便带着他一道从宗房出来。
吩咐惊蛰雇了个马车,兄弟两个便先回外九房,取了贺礼,才转道去张家。
张家虽不如宗房那样热闹,可贺客也纷纷而至。
道痴年纪虽小,却是张家的亲家,三郎又是王家小一辈中出色之人,张老爷倒是没有慢待,款待有加;道痴却受不得这闹哄哄,借口家中有事,稍坐一坐便拉了三郎出来。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大争之世[精校版]席卷天下[精校版]隋唐英雄芳名谱[精校版]唐砖[精校版]大唐第一世家[精校版]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衣冠不南渡兵者为王[精校版]血帅[精校版]葬元[精校版]朝为田舍郎[精校版]帝国星穹[精校版]大明春色[精校版]革宋[精校版]战国野心家[精校版]北宋大表哥[精校版]唐朝小闲人[精校版]大清之祸害[精校版]群英三国[精校版]隋末我为王[精校版]夜明[精校版]锦衣为王[精校版]来到大唐的村官[精校版]铁血山河[精校版]回到秦朝当皇子[精校版]三国旌旗[精校版]天下节度[精校版]风流名将[精校版]山渐青[精校版]大宋权相[精校版]盗宋[精校版]步步生莲[精校版]我在春秋不当王初唐峥嵘始皇家的好圣孙思想门:先秦诸子解读刺明[精校版]科学家闯汉末[精校版]我是一个原始人[精校版]带着仓库到大明[精校版]我要做皇帝[精校版]锦衣王侯[精校版]明末边军一小兵[精校版]北宋闲王[精校版]抗日之兵魂传说[精校版]小军阀[精校版]回到明朝做千户[精校版]大唐御医[精校版]山河英雄志[精校版]娇妻如云[精校版]三国之蜀汉我做主[精校版]大明嫡子李治你别怂曹操穿越武大郎天汉之国人在大宋,无法无天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出版书)唐农天可汗大明帝师奋斗在初唐大宋的最强纨绔子弟1908远东狂人[精校版]铁骨[精校版]最强兵王[精校版]司礼监[精校版]小阁老[精校版]最后的三国2兴魏[精校版]明天下[精校版]刘备的日常[精校版]抢救大明朝[精校版]汉阙[精校版]韩四当官[精校版]舰载特重兵[精校版]如意小郎君[精校版]覆汉[精校版]孺子帝[精校版]大秦帝师[精校版]辛亥大英雄[精校版]上品寒士[精校版]武林帝国[精校版]箱子里的大明穿越饥荒村落:种田空间拯救苍生权臣回到三国的特种狙击手虎狼大将超陆权强国乱世宏图特战先驱[精校版]大国相[精校版]崇祯十五年[精校版]南宋第一卧底[精校版]逍遥游[精校版]庶子风流[精校版]银狐[精校版]天可汗[精校版]明朝第一国师[精校版]绝色凶器[精校版]大汉帝国风云录[精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