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一国总理,办公室都没法去了,竟然会窘迫到这地步,可见京城的雨灾有多么夸张。除了紫禁城内不曾遭灾,其他地方概莫能外。
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写过一首《乙己都城大水》,单表京城洪水之盛:“阁辽行船悲未央,河鱼东下海洋洋。都抛大内金钱账,不用人间红帖粮。”“阁道行船”,是说长安街上都能开船了,可见洪水之深,规模之巨。
关于城里行船的描写,于若瀛的《愁雨篇》更为传神;天雨夏日逢甲子,占者皆言舟入市。今年闰月甲子雨,萧萧淡月愁人耳。
岂期连日雨翻盆,恍惚若有蛟龙奔。
中宵如注不暂歇,窗风扑灯灯为昏。
地轴摧陷夭逾黑,长安一夜成水国。
室庐半塌哭声吞,沉灶鸣蛙安得食。
鬼神一怒不肯休,七月六日雨益急。
震反撼屋屋瓦响,携灯照阶阶水长。
平明启户不能出,都城内外皆施浆。
事实上,《宣宗实录》里有过明确记载。在洪熙元年七月,也就是本书故事发生后的一个月,京城恰好遭遇了一场暴雨洪灾,会同馆堂屋与墙垣因此损毁,连齐化、正阳、顺承等门城垣也出现坍塌。一直到了九月份,工部还在抱怨说:“北京城垣东西北三间面有倾颓,城楼、更铺亦多摧敝。请本部具材,行后府发军修治。”因为损毁得太过严重,宣德皇帝又把精力放在了陵寝修建上,只得宣布来年春暖后再来管这一摊事。
所以主角吴定缘在洪熙元年六月初赶上一场京城大雨,让他在紫禁城前、长安街头驾棺行舟,不算夸张。最后再简单说说迁都和漕运。
洪熙皇帝一直想迁都回南京,而且在遗诏里明确表示:“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向仰咸南京,斯亦吾之素心,君匡子民宜从众志。”宣德继承皇位之后,也有过这样的打算,但最终并未付诸实现。他统治期间,唯一的表示就是让北京六部继续维待“行在"的称呼,表明留在北京是暂时的,我迟早是要回南京的。
但为什么他没积极推动这件事呢?理由很简单,还是地震。
洪熙元年上半年南京震了三十次,这仅仅只是个开始。宣德在洪熙元年六月登基,随后南京城又地震了九次。接下来从宣德元年到宣德八年,又一口气震了三十五次。这么算下来的话,洪熙加宣德爷俩在位期间南京一共地震了七十四次,南京简直像是开了震动挡一样。
如果这还不足以震慑读者的话,咱们可以纵向比较一下。有明一代,除去洪、宣之外,赶上南京地震最多的是弘治,十三次,其次是成化,五次,再次是永乐,四次,其他皇帝不过零星两三次。他们绑到一块,都不及洪熙、宣德父子俩。看来老天爷是真心不乐意啊。
在这种情况之下,就算宣德想迁都,也真心迁不动。朝里还有一堆别的事,只好先缓缓。这一缓,缓到后面的正统、景泰、成化几位皇帝在位,他们都是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对南京毫无感情,迁都这事自然也就彻底作罢。
迁都不成,漕运自然也得维持。于是京杭大运河得以保留运转,忠诚地为大明王朝服务到了最后一刻。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抗日之兵魂传说[精校版]我的师长冯天魁[精校版]民国之文豪崛起[精校版]九锡谍影风云(民国谍影)[精校版]浴血逃兵[精校版]天可汗[精校版]始皇家的好圣孙带着网咖回1950年大魏宫廷[精校版]外科医生的谍战生涯大国战隼[精校版]抗战之中国远征军[精校版]铁骨[精校版]明朝败家子[精校版]红楼之庶子风流[精校版]崇祯十五年[精校版]窃明[精校版]北宋穿越指南叛徒[精校版]唐砖[精校版]秦功调教太平洋[精校版]不让江山[精校版]苏厨[精校版]绍宋[精校版]北颂[精校版]绝色凶器[精校版]唐农回到明朝当王爷[精校版]我要做皇帝[精校版]风流王侯[精校版]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箱子里的大明全能后勤兵逍遥皇子唐朝好地主兵锋无双[精校版]如意小郎君[精校版]大明地师[精校版]枭臣[精校版]绝色凶器新书[精校版]晚明[精校版]大宋权相[精校版]李治你别怂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奋斗在盛唐思想门:先秦诸子解读长安的荔枝楚臣[精校版]唐朝工科生[精校版]大明妖孽[精校版]唐朝好地主[精校版]十国千娇[精校版]小军阀[精校版]锦衣为王[精校版]隋唐英雄芳名谱[精校版]盗宋[精校版]大争之世[精校版]大唐第一世家[精校版]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出版书)红楼:我真没想造反啊东晋北府一丘八征途实录:启航1926秦吏[精校版]带着仓库到大明[精校版]崛起美洲1620[精校版]横刀十六国炮火弧线穿越清朝当皇帝穿越饥荒村落:种田空间拯救苍生明末工程师宋枭间谍的战争[精校版]科学家闯汉末[精校版]大唐孽子[精校版]北宋大表哥[精校版]席卷天下[精校版]宰执天下[精校版]娱乐春秋[精校版]大秦帝师[精校版]天下节度[精校版]山河英雄志[精校版]大唐一品[精校版]上品寒士[精校版]父可敌国大明守村人梦醒三国明朝那些事儿(出书版)天官天可汗天下枭雄[精校版]特战先驱[精校版]唐朝好岳父[精校版]汉乡[精校版]夜天子[精校版]大宋时代周刊[精校版]国士无双[精校版]步步生莲[精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