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正一摆手道:“明天你就把这篇文章刊登了,我既然主张不以言获罪,就是希望大明士人能够畅所欲言,扣住人家文章不发,倒显得我们小气了。”
“可是这样,舆论会不利于大人啊!”解缙依然有些担忧。
“解兄多虑了。”李维正背着手走了几步,他沉吟一下便道:“其实舆论也好,军务参议会也好,都不过是一种手段,它们不是决定因素,真正的决定因素是在于实力,实力到了,就算他黄子澄在正阳门前切腹自杀,也无惧于事,可若实力不到,就算满天下支持我,也没有用。”
解缙释然。笑道:“大人说得对,关键还是实力,就不知道今天大人召开军务参议会,有多少人会把它和唐朝的政事堂联系起来?”
提到今天的军务参议会,李维正呵呵笑道:“就算一时不明白,但我估计看了今天的文章,很多人就会想到了,不过这个军政参议堂只是一个试探,过几天我会在没有皇上旨意的情况下再召开两次,看看重臣们对于恢复唐朝的多相制会有多大的兴趣?如果抵触不大,那就是说大家都心领已神会了。”
解缙见李维正的谋略环环相扣,让人无懈可击,他也不禁深感佩服,“大人深谋远虑,竟然以多相制来寻求重臣们的支持,深合读书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也符合他们的切身利益,这样一来,除了黄子澄等几个铁杆外,朝中真正支持君主专制的重要人物,恐怕就没几个了。”
“有!燕王就是最强硬的君主专制支持者。”
李维负手冷冷笑道:“如果吕思远那边不出意外的话,他很快就会有最强烈的反应,一场战争将如期而至,这就是我所期待的大明恢复相制的最好契机。”
……
京城发生的重大变故,朱棣在最短时间内便知道了,但他始终没有表态,应该说他的冲天怒火被姚广孝苦苦劝止住了,对朱棣而言,‘不以言获罪’这五个字直接挑战到了他的底线。还京城里喧嚣日盛的恢复唐制的论调,这简直就快让这位强势藩王气疯掉了,他怎么能容忍一群读书人将他父皇辛辛苦苦打造成的君主专制制度给毁掉,如果有可能,他恨不得立刻祭刀杀尽天下读书人。
而姚广孝几乎是用磕头出血的残忍方式劝止住了他,他知道,自从燕王打出口号‘恢复祖制,诛尽左班文人,’他就已经和南朝的士人们是不共戴天之敌了,现在他越是威胁南朝的改制,就会越让南朝大臣反感,反而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助李维正一臂之力,所以保持沉默才是最好的策略。
朱棣毕竟是做大事的藩王,他最终接受了姚广孝的劝告,克制住了满腔的怒火,保持着沉默,但他的沉默仅仅只是不对京城发生的事情发表评论,他怒气发到了别的地方,仅仅十天,被他杖死的仆役家人就多达二十几人,整个燕王府都陷入无比的恐惧之中。
尽管朱棣对南朝的政治变革恨之入骨,但山西传来的战况多少给了他一点安慰。他在两个月前便分兵两路,大将朱能和次子朱高熙各率十万大军于一南一北进攻山西,十天前两军会师于太原城下,他们的二十万大军,已经发展到了三十余万,将太原城牢牢包围,不分昼夜地攻打,昨天他得到了最新战报,太原城已经拿下,晋王朱纲被自己的次子朱高熙一箭射亡,这让朱棣长长出了一口闷气。
这天上午。数百骑兵飞驰进了北平大门,为首战马上,朱高熙意气风发,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得意,在他身后,吕思远则沉思不语,似乎在考虑着什么重大的决定。
战马在北平的大街上疾速奔驰,完全不顾行人安危,两旁路人惊得连滚带爬,稍慢一点就会被战马撞得骨断人亡,朱高熙从来没有这样肆意放纵过,要是从前,他的师傅吕思远肯定会劝他注意形象,要忍让路人,但今天吕思远却让他刻意放纵,最好闹出点事端来。
“站住!”
他们的对面忽然传来一声怒吼,数百名朱高炽的亲卫拦住了他们的去路,燕王世子朱高炽和军师姚广孝先后从队伍中出来,朱高炽阴沉着脸教训兄弟道:“你这样肆无忌惮地纵马狂奔,就不怕撞死路人吗?”
这段时间,两兄弟的关系已经开始出现了裂痕,朱棣不顾军师的强烈反对,毅然命次子统帅十万大军西征,这让朱高炽极为不满,而且朱高熙在西征路上杀人无数,纵兵掠民,这更让朱高炽愤恨不已,但最后使他对兄弟彻底失望的事,却是朱高熙一箭射死了亲叔,完全没有了一丝一毫亲情。
朱高熙早就不把兄长放在眼里了,他冷笑一声道:“在我看来,这些人如蝼蚁一般,就算踩死千百个又怎么样?”
“你放肆!”姚广孝也忍不住一声怒喝,“在兄长和世子面前,你还敢顶嘴吗?”
朱高熙张口刚要破口大骂老秃驴,吕思远却给使了个眼色,他立刻醒悟。便哼了一声道:“军师,你最好不要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这样会让父王反感的。”
姚广孝愣了一下,他深深看了一眼吕思远,微微冷笑道:“吕兄,你果然厉害,居然把这个粗人也调教得如此口尖舌利了,不简单啊!”
“哪里!哪里!在军师皓月面前,吕某不过是萤火之光,不值一提。”吕思远不露声色道。
就在这时,远方传来一声高呼:“燕王殿下驾到!”
众人都吃了一惊,慌忙闪开一条路,近千名侍卫护卫着燕王的车驾缓缓而来,最后停下,朱棣拉开车帘问道:“发生了什么事?”
朱高炽慌忙上前禀报道:“父王,二弟回城,在大街上奔马,不管路上死活,孩儿正拦住他的去路教训他,他却不服管教。”
“哦!高熙回来了。”朱棣却是一阵惊喜。
朱高熙连忙下马,恭恭敬敬跪在父王面前道:“孩儿高熙参见父王,祝父王身体康健,长命百岁!”
用词虽然粗了一点,但朱棣却听得很高兴,他摆手呵呵笑道:“熙儿,你的军队呢?”
“军队在城外驻扎,孩儿把太原扫尾之事托给的能二叔,自己赶回北平护卫父王,这次孩儿虽立小功,但远不能和二叔相比。”
朱高炽终于忍不住斥道:“二弟,你一路抢掠百姓,亲手射杀亲叔,还敢说自己有功吗?”
朱高熙早得到了吕思远的教授,他昂首道:“大将用兵,士气当为第一,不给军士激励,何以让他们卖命,至于射杀亲叔,我更不敢苟同,他当日率大军进攻北平,又几时把手足亲情放在心上了,我劝大哥少学建文弱子,多学一点父王的霸气,这才是坐天下江山之人。”
朱棣正被南朝读书人的妄为激得满腔怒火,朱高熙恰逢其时的一席话深深打动了他,而长子酷似建文弱子之语又使他更为不满,旁边姚广孝见事不妙,立刻上前问道:“小王爷,这些话是你师傅教你的吧?”
朱高熙立刻道:“军师说得不错,小子从小鲁莽愚钝,得不到军师的教导,多亏师傅日夜教诲,才让小子明白做人的道理,既要懂得仁义礼孝的王道,也要有一点傲视天下的霸道,这才是燕王之子。”
朱棣心中十分惊讶,他也不由深看了吕思远一眼,吕思远正向他微微欠身致意,朱棣忽然有了一个念头,南朝之事,为何不问问吕思远呢?
……
第六卷 潜龙出海 第二百八十章 危机再现
吕思远跟着一名侍卫匆匆走过长廊。来到了燕王朱棣的书房前,等了片刻,一名侍卫出来道:“吕先生,殿下请你进去。”
吕思远进了书房,见燕王正在书架前寻找一本什么书,他上前一步跪下道:“臣吕思远参见燕王殿下。”
“先生快快请起!”朱棣连忙将他扶了起来,“以后先生见我可不用下跪,就像朋友间打招呼一样便可。”
他指开了指椅子又笑道:“先生请坐!”
“谢殿下厚待。”
吕思远坐了下来,静待燕王的吩咐,满脸迷惑之色,事实上他知道燕王找他做什么,他就是为了这件事才从太原急赶回来,只不过在燕王面前,他应该是刚刚知道此事才合理。
“吕先生可听说南朝发生了重大变化吗?”朱棣瞥了他一眼问道。
“属下刚刚才听说了一点点,具体发生的事情,还请殿下告之。”
“我大明要变天了。”朱棣叹了口气,便将京城发生的事情详详细细给他说了一遍,最后一咬牙道:“这件事依我的性子就是起兵南伐,狠狠教训这帮无君无父的奸臣,但军师却死活拦住了我,让我保持沉默。着实使本王憋了一肚子闷气,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吕思远低头沉思片刻,问道:“不知道道衍大师让殿下保持沉默的理由是什么?”
“他是说南朝文士视我为死敌,我反对的事情他们就会支持,反对得约强烈,他们就支持得越起劲,所以保持沉默是最好的选择。”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红楼之挽天倾最强特种兵之龙刺[精校版]谍影风云(民国谍影)[精校版]浴血逃兵[精校版]黑道特种兵穿越饥荒村落:种田空间拯救苍生谍影凌云铁骨[精校版]北宋穿越指南大魏宫廷[精校版]悍戚[精校版]临安不夜侯唐人的餐桌北朝帝业红楼:我真没想造反啊绝色凶器[精校版]绍宋[精校版]秦吏[精校版]春秋我为王[精校版]窃明[精校版]最强兵王[精校版]特战先驱[精校版]明末边军一小兵[精校版]长安的荔枝佣兵的战争[精校版]无字史记(出版书)南宋第一卧底[精校版]寒门状元[精校版]明朝败家子[精校版]大奸雄[精校版]极品家丁[精校版]藏国绝色凶器我非痴愚实乃纯良[精校版]如意小郎君[精校版]唐朝工科生[精校版]独断大明[精校版]醉迷红楼[精校版]天可汗[精校版]步步生莲[精校版]1908大军阀[精校版]三国:开局误认吕布为岳父盛唐挽歌不可不知的中国5000年历史悬案(出版书)1839官居一品[精校版]征服天国之曙光时代[精校版]唐朝小闲人[精校版]晚唐浮生大明国师全军列阵特种岁月之弹道无声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大唐天将军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出版书)庆余年东晋北府一丘八奋斗在初唐大明之雄霸海外[精校版]演武令[精校版]抗日之兵魂传说[精校版]朕能走到对岸吗谍影谜云横推亮剑调教太平洋[精校版]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精校版]谍海猎影[精校版]汉祚高门[精校版]边戎[精校版]箱子里的大明骗了康熙扼元谍海王牌三国大暴君明朝那些事儿(出书版)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袁世凯传科学家闯汉末[精校版]小阁老[精校版]红楼春[精校版]北颂[精校版]北宋大丈夫[精校版]历史粉碎机[精校版]我要做皇帝[精校版]崛起之第三帝国[精校版]1852铁血中华[精校版]斗战三国[精校版]大唐新秩序[精校版]伐清[精校版]天下[精校版]上品寒士[精校版]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北宋大法官大明嫡长子大秦:这皇子能处,有事他真上奋斗在盛唐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篡清:我初恋是慈禧水浒:狗官,你还说你不会武功?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精校版]万千世界许愿系统[精校版]